小学生打赏主播现象如何整治?家长如何引导?
问:小学生为什么容易沉迷于打赏主播?
答: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认知尚未成熟的阶段,对网络世界的新奇事物充满探索欲,一些主播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夸张表演、诱导性话语吸引他们关注,而部分小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引导,难以辨别行为后果,便轻易陷入打赏行为中,加之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使得冲动打赏更容易发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沉迷之势。
问:学校在整治小学生打赏主播现象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学校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比如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等,向学生普及网络直播背后的运营模式、打赏行为的不当之处以及可能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将网络素养纳入课程体系,教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理性消费观念和媒介批判能力,学校还能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发现有打赏倾向的学生,协同进行教育引导。
问:家长怎样发现孩子是否有打赏主播的行为?
答:家长要留意孩子的零花钱去向,若出现不明支出且金额较大时需引起警惕,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查看支付软件的交易记录、与陌生账号的资金往来等,注意孩子日常行为变化,若突然对某个主播表现出过度追捧,频繁提及打赏相关话题,或者情绪、学习成绩波动较大,都可能是打赏主播的线索,一旦怀疑,及时与孩子耐心沟通了解真相。
问:家长发现孩子打赏主播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答: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指责孩子,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先倾听孩子打赏的原因和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以平和的态度给孩子讲解打赏行为的不妥之处,结合家庭经济状况说明金钱来之不易,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鼓励其主动联系平台申请退款(符合平台规定前提下),并陪伴孩子一起学习理财知识,制定合理的零花钱规划,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问:如何从社会层面减少小学生打赏主播现象的发生?
答: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要求平台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功能,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对违规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主播和平台予以严肃惩处,媒体也应发挥正面宣传引导作用,传播理性消费、健康成长的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区可以组织公益活动、亲子课堂等,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增强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意识,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