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重点
1、社会公德:
- 文明礼貌,在与人交往中,使用文明语言,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举止文雅,尊重他人,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维护公共环境的整洁与和谐。
- 助人为乐,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
- 爱护公物,珍惜和保护公共财物,不损坏公共设施,如公园的长椅、路灯、图书馆的书籍等;合理使用公共资源,节约水电,不浪费粮食等。
- 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等。

- 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章制度,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配合执法机关的工作,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2、职业道德:
- 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认真负责,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诚实守信,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是基本准则,要讲真话、办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欺骗他人,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 办事公道,处理问题要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不偏袒任何一方,按照原则和规定办事,确保工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 服务群众,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 奉献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3、家庭美德:
- 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爱护年幼的孩子,教育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男女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共同协商家庭事务,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 夫妻和睦,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共同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
- 勤俭持家,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合理消费,不铺张浪费,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创造和维护家庭的财富。
- 邻里团结,与邻居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相互关心,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
1、加强学习:
- 学习道德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道德的原则、规范和价值观,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 学习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激励自己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2、注重实践锻炼:
-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
-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礼貌待人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善成德。
- 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敢地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3、自我反思与监督:
- 定期进行自我反思,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
- 接受他人的监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人的批评和监督,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营造良好环境:
-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启蒙场所,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们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为人们的道德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道德教育、注重实践锻炼、自我反思与监督以及营造良好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