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
- 规划应基于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疾病谱变化以及医疗需求的全面评估,这意味着要关注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社会阶层人群的健康需求差异,确保医疗服务能够覆盖到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在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应增加老年病科、康复科等科室的设置;对于儿童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要加强儿科建设。
- 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疾病的治疗,还要加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与协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适应医学技术进步: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如精准医疗、微创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医疗机构设置应预留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设立相关的科研实验室、培训中心,为医护人员提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平台。

满足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诊疗服务,还包括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多元化服务,医疗机构设置应考虑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与医改方向相契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应与医改的方向一致,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大医院的医疗压力。
3、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
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地理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或浪费,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协作关系,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质量:强调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注重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提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规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供温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规划中应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加强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最新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原则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