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件始末
2018年德阳女婴被盗案:2018年4月26日早上,四川德阳一名9个月大的女婴在医院被人贩子以“带出去检查身体”为借口骗走,嫌疑人是35岁的女子杨某,她假扮护士进入医院产科住院部,将女婴抱走后离开医院,随后打车前往火车站,准备将孩子带到外地卖掉,当天下午,警方在成都东客站挡获杨某,成功解救了女婴。
2019年明港一孕妇在医院被拐卖案:2019年12月17日,河南信阳市息县的马玉安夫妇迎来第一个孩子,当晚妻子和婴儿在医院住院,马玉安在医院走廊打盹守护,次日凌晨3点55分,一女子假扮护士模样,从夫妻二人身旁抱起婴儿离开,几分钟后,马玉安发现异常,经询问其他医护人员得知没有这回事,随即报警,警方通过调取监控,确定嫌疑人身份,并在其家中将婴儿解救。
2、防范措施
医院层面

加强人员出入管理:严格限制非授权人员的进入,特别是产科、新生儿科等重点区域,安装门禁系统,只有医护人员、家属和其他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通过特定区域的门禁,进入产科病房区的人员需刷卡并验证身份,外来人员必须有充分的探访理由和登记信息。
完善监控系统:确保医院内公共区域、病房走廊、婴儿护理区等关键位置都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且监控设备要具备良好的存储功能,能够保存一定时间的录像数据,安排专人负责监控室的值守,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强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识别能力,让他们熟悉医院的安全管理流程和制度,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辨别真假护士、如何处理突发的安全事件等,医护人员要学会观察患者家属的行为举止,对于可疑人员及时询问和报告。
规范医疗操作流程:制定严格的婴儿交接、护理等操作流程,并且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在进行婴儿护理、检查等操作时,必须核对母亲和婴儿的信息,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避免让非医护人员单独接触婴儿。
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在婴儿护理区域设置防护门、安全围栏等设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近婴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外设置双层安全防护门,只有医护人员通过特定的门禁卡才能进入。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医院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医护人员参与盗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定期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患者家属和其他医护人员对可疑行为进行举报。
家属层面
提高安全意识:家属要时刻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医院这样的公共场所,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如果遇到有人自称是医护人员并提出要对婴儿进行检查或护理等要求,一定要先核实对方的身份。
仔细核对信息:在医护人员对婴儿进行操作时,如打针、抽血、洗澡等,家属要仔细核对婴儿的信息和医护人员的工作牌,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如果发现任何疑问,要及时向医院管理部门或警方报告。
保持陪同状态:尽量保证有家属在婴儿身边陪同,特别是在婴儿进行检查、治疗等离开病房的时候,如果无法陪同,要与医护人员确认好婴儿的安全措施和交接流程。
学习安全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婴儿安全知识和防盗技巧,例如如何识别可疑人员、如何保护婴儿的个人信息等,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社会层面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婴儿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制作公益广告、发布安全提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盗婴犯罪的严重性和防范方法。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盗婴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对于盗婴犯罪,可以加大刑罚的力度,延长刑期,起到威慑作用。
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公安、医院、社区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盗婴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方协同作战,提高案件的侦破效率和婴儿的解救成功率。
女子扮护士偷婴儿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不仅给被盗婴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对社会的公序良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