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中考虑合理情绪的方式
1、综合考量情境因素:在判定正当防卫时,需全面考虑防卫人所处的具体情境,夜晚独行女性面对持刀歹徒的威胁,其恐慌、紧张等情绪是处于该情境下的正常反应,不能仅以事后冷静状态下的理性标准去衡量其防卫行为是否过当,而应结合当时的危险环境、双方力量对比等实际情境因素,来理解防卫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其情绪及行为的合理性。
2、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要探究防卫人情绪产生的根源,若侵害人在先且行为具有严重的挑衅性、攻击性,如多次扬言要伤害防卫人及其家人,或者长期对其进行骚扰威胁等,那么防卫人由此产生的愤怒、恐惧等情绪就是有因可循的,这种情况下,防卫人基于这些合理情绪做出的防卫行为,更应被理解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非无端的冲动。
3、考察情绪与防卫行为的关联:明确情绪与防卫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即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是在特定情绪驱动下,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自身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看到他人正在遭受暴力殴打,出于义愤和对受害者的同情而产生的制止侵害的行为,这种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是合理且正当的,应当在正当防卫的考量范围内予以认可。
代表建议将合理情绪列为出罪事由的亮点
1、更符合人性与常理:这一建议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常理的遵循,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临突发的不法侵害时,往往会产生本能的情绪反应,进而做出相应的防卫行为,将合理情绪纳入正当防卫的考量范围,能够使司法裁判的结果更加贴合人性,让人们在保护自己或他人时,不必过于担心因情绪因素而受到不公正的法律制裁,从而鼓励人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地进行防卫。
2、弥补法律漏洞:以往的正当防卫认定主要侧重于客观行为和结果,对于防卫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和情绪因素关注不足,将合理情绪列为出罪事由,填补了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完善了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体系,使法律更加严密、科学,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

3、弘扬社会正气:该建议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因合理情绪而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能够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这将向社会传递一种积极的信号,即鼓励人们勇敢地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让违法犯罪分子不敢轻易侵犯他人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的在正当防卫中考虑合理情绪的建议,不仅更符合人性与常理,而且有效弥补了当前法律在正当防卫领域的漏洞,同时弘扬了社会正气,为构建更加公正、安全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