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这一计划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建设成就方面
1、经济体系初步构建完善: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2、经济增长显著:在“一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加显著,工业总产值大幅增长,农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国防等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方面
1、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一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国家大力引导个体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发展,到1956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基本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社会民生改善方面
1、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一五”计划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有所提升。
2、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不仅在国内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为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和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标志着新中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始,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