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典型案例涉及多个领域。
一、造谣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 如果谣言侵犯了个人的名誉权或法人的商誉等权利,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害者可以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可能要求赔偿损失。
-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行政责任:
-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可处以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的,将加重处罚。
3、刑事责任:
- 如果造谣行为构成犯罪,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有期徒刑等刑罚。
二、造谣的典型案例
1、四川齐某某案:
- 齐某某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编造并发布“武汉小学生校内被碾压身亡其母已收260万”的网络谣言,引发大量传播扩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2、天津赵某某案:
- 赵某某为博取关注,编造发布“顺驰小学学生被打死,孩子母亲跳楼”的谣言信息,引发一定范围传播扩散,造成不良影响,同样受到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
3、上海贺某案:
- 贺某将上海轨交民警正在救助突发疾病的群众照片故意编造为“上海地铁站无差别杀人”的谣言信息并发布,造成不良影响,公安机关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关停其造谣网络账号。
4、江西陈某某案:
- 陈某某编造发布“抚州上游水库坝体坍塌”网络谣言,并借此骗取捐款,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并关停其造谣网络账号。
5、四川唐某案:
- 唐某利用人工智能软件编造“绵阳大学生卖淫800多次,赚120余万元”的谣言信息后发布,引发大范围传播扩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造谣,一旦造成社会负面影响,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